让村级后备力量“枝繁叶茂”
加强村级后备力量建设,是乡村振兴“后继有人”的关键一环。锻造一支政治素质高、群众基础好、带富能力强的村级后备力量,既能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,又能夯实党的执政根基。江苏省淮安市以“组合拳”建立健全“发现储备、教育培养、动态管理”全链条体系,筑牢根基、蓄足新苗,为各地提供了有益借鉴。
选苗贵在主动。发现后备力量骨干,需要主动出击、拓宽视野。破除“等靠要”“坐等上门”的被动思维,深入基层一线了解情况,“一村一策”分析研判摸清底数。打破唯学历、唯资历的局限,多到街头巷尾、田间地头、生产一线,注重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、致富能手、退役军人等中物色人选,挖掘具有潜力的“土专家”“田秀才”。唯有不拘一格选人才,方能让真正有志于服务乡村的优秀人员脱颖而出,为村干部队伍储备充足且优质的后备力量,确保乡村发展的“源头”永不干涸。
育苗重在历练。树苗需修枝,需精准施策精准滴灌,力戒“大水漫灌”。村级后备力量要“挽起裤脚”,多闻泥土的芬芳,深入乡村振兴项目、矛盾纠纷调解、急难险重任务等一线“蹲苗”,在“风水雨打”中磨砺筋骨。推行导师帮带制,开展“一对一”传帮带,通过跟班学习、交流谈心、授课辅导等方式,带优良作风、带工作方法、带专业技能,让好苗在广阔的天地里汲取阳光雨露,健康成长。
好苗子不仅要勤修剪,还要及时“移栽”,才能枝繁叶茂。开展村级后备力量“成长档案”跟踪纪实,建立政治表现、工作实绩、跟岗锻炼等考评体系,定期“体检”,精准“画像”。对于政治过硬、实绩突出、群众口碑好的,要大胆提拔使用,防止“备而不用”,不断营造引得进、留得住、干得好、上得去的氛围。对于不适应、不作为、群众基础较差的,果断调整退出,打破“一选定终身”的舒适圈。以久久为功之势,形成良性的循环通道,终能见新苗成林,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。
作者:周鹏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