韶关南雄百顺:党建引领破难题 稻花香里谋振兴
近年来,南雄市百顺镇水稻产业深陷亩产低、效益差的发展困境,平均亩产长期在700-800斤低位徘徊,农民种植热情受挫,部分农田甚至沦为撂荒地。
面对这一难题,百顺镇党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,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、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动能,联动党员与邻长,通过“党建+科技+产业”模式破解发展瓶颈,让高寒山区的稻田重新焕发生机。
邻长牵线党员领航,巧破田块用地难
“一开始听说要把零散的田集中起来搞试验,我心里直打鼓——怕田给出去没收益,也怕后续麻烦多。”百顺村村民黄庆忠回忆起土地流转初期的顾虑。彼时,百顺镇推进“高产抗寒水稻”项目,虽选定60亩灌溉优良的田块作试验田,但地块涉及多户农户、土地碎片化严重,协调工作一度停滞。

镇党委迅速确立“党员牵头勘察、邻长助力沟通”的工作思路。镇村党员率先深入村组,摸清每块地的灌溉条件与权属边界,邻长则凭借“知根知底”的熟人优势,分片入户用方言讲政策,把“土地流转租金”“收益分配方式”等村民最关心的问题讲透,党员再针对“土地返还保障”“项目风险防控”等顾虑逐一回应。最终,农户们放心签订三年土地流转合同,将土地交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统一经营,成功扫清项目落地的用地障碍。
党员带头送技入田,科技种稻深植心
“以前种稻全靠‘老经验’,秧苗弱、病虫害多也没辙。现在党员干部天天泡在田里,教我们插秧灌溉、测土施肥,一亩地能多收好几百斤!”百顺村种植户刘小连指着自家稻田感慨。在项目推进中,镇党委依托本地人才数据库,及时摸排并联系在外优秀人才,并发动在家的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,积极对接学习种植技术。

镇党委先邀请百顺籍省农科院党员何文杰回乡,精准找出“积温低、品种老化、病虫害多发”三大痛点,并邀请省农科院赵雷博士等5名科技特派员团队于播种期前进驻百顺镇。百顺村党总支部充分利用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这一技术资源,组织党员干部成立田间临时党小组,在党群服务中心开设“田间课堂”,发动农村党员主动跟着科技特派员学习新种栽培技术,手把手教村民秧盘摆放、节水控灌等实操要点。遇到纹枯病、稻飞虱等问题,党员又带头引入生物诱虫板,协调无人机开展精准喷药。其间遭遇强降雨与低温天气时,党员更是冲锋在前,带领农户排水补肥,用实际行动让“科技种稻”的理念扎根民心。
稻谷增产民心凝,稻业振兴再提效
“往年一亩稻最多收800斤,今年种‘美香占2号’,一亩收了1200多斤!卖价还高,同样一亩地收入都多了两千元!”百顺村种植户何树华算起收成,笑容满面。秋收时节,试验田经现场实打实测,平均亩产达1026斤,较传统种植亩均增产超200斤,其中“美香占2号”“广百香”等5个品种亩产更是突破1200斤。

产量大幅提升点燃了村民的种植热情,周边村组农户纷纷上门取经。镇党委趁热打铁,依托镇委党校组织两期水稻技术培训,180余名农村党员、村小组长、邻长参训,推动“高产抗寒水稻”落地更多稻田。百顺镇党委成功探索出“科技特派员团队+党组织+邻长”的协同发展模式,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党建+产业”经验。下一步,百顺镇计划将科技水稻种植面积扩大至1000亩,由农村党员带头打造本地稻米品牌,让党建引领成为稻田增产、农户增收的“红色引擎”。

